经济史0:列强强大的真正原因:工业革命 ---- 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Original

前言:

众所周知,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相信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 

  • 西方列强到底为什么那么强?

  • 当时的中国又为什么没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如果我们只看国内的教科书,自然会被不断地灌输:

  • “西方列强是靠剥削殖民地/ 圈地运动剥削农民才强大的!”

  • “西方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部罪恶的剥削史!必须被打倒!!”

  • …………

 

但实际上,就跟当年的清朝人开眼看世界一样 ---- 但凡我们读了外国的正规经济史、学了正规的现代经济学,我们很容易就会明白:事实根本就不是那样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06j:plain

如上图所示,实际上:

1)“圈地运动”最早12世纪就开始了、最早的“殖民地”也早在1415年就已被列强占领 ---- 而很明显,在那个年代,西欧并没有出现生产力的飞升;

2)相反,如美国加州学派历史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歧》一书中所说:

  • 直至1750年左右,身处工业革命核心区的英格兰,仍然与同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相差无几

  • ---- 然而,同一时期爆发的工业革命】,却让欧洲列强的生产力飞速提升1750年后,随着纺纱机在西欧的普及应用、以及纺织行业的产业化、组织化,到18世纪末,一位欧洲妇女纺出的纱线已能达到一名印度妇女的【300倍】

  • ---- 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差距,才使得西方和亚洲彻底分道扬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歧(the great divergence)”。

  • 实际上,此后两三百年里,西方与非西方社会之间在技术、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鸿沟,也都是那时候奠定的。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10j:plain

这一篇,就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

  • 工业革命是如何让列强们迅速强大的呢?

  • 当年的中国又是为什么没能赶上工业革命的浪潮呢?

 

****************<目录>****************

 

Part1:工业革命与列强的迅速腾飞

一、工业革命1.0:英国 ---- 技术进步、分工加深、贸易的利益

二、工业革命2.0:德国/法国

  1. 后来居上的德国/法国:化学、重工业

  2. 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基础科学、职业教育、顺应比较优势

  3. 英国制造业衰落的内在原因:“资源的诅咒”、和“先发者劣势

三、“后来者优势”:日本 ---- 毫无自恃、顺应比较优势、商人的重大作用

 

Part2: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1. 人口超生:让先进技术【没有用武之地】

  2. 闭关锁国:【自行断送】贸易利益

  3. 官僚作风:自己【zuo】死了自己

  4. 有“经验”,但没有“科学”

  5. “小农经济”、“耕者有其田”、“重农轻商”等错误旧思想

 

**************<正文开始>**************

 

Part1:工业革命与列强的迅速腾飞

 

一、工业革命1.0:英国 ---- 技术进步、分工加深、贸易的利益

 

 

基本原理回顾

 

要素1: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说,在工业革命之前:

  • 人类的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

  • ---- 起早贪黑地干,也不见得能填饱肚子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16p:plain

然而,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下,人类的生产效率飞速提高

  • 原本需要4个人做的农活,后来可能只要1个人就够了;

  • ----“多余的3个人”的生产力将被解放:离开农村,进城从事更高级的产业:工业、服务业等;

  • ----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能创造的财富的“维度”和总量均大幅提高,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21p:plain

最终,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也愈发现代化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27p:plain

 

头号列强:英国的case: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列强、更是工业革命1.0的引领者

那么,英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呢?

 

1、技术进步:

如《大分歧》作者所述,在工业革命1.0刚刚拉开帷幕的1750年代,英国经济还跟清朝的江南地区并没有什么两样 ---- 核心产业仍然是最传统的农业和纺织业(Textile织布 / 制衣)

然而,1750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技术进步,却使得英国纺织业的生产力爆炸式提升 ---- 传统的纺织业,一跃成为了英国经济腾飞的最大动能!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46p:plain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51p:plain

再一次地:随着纺纱机】在西欧的普及应用、以及纺织行业的【产业化、组织化】,到18世纪末(179X年),一位欧洲妇女纺出的纱线已能达到一名印度妇女的【300倍】

 

在纺织业腾飞的同时,英国农业的生产率也在快速提升:

  • 规模化:在圈地运动推动的下,原本小而分散的耕地迅速集中于贵族/资本家之手,原本只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迅速转型为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大农业

  • 产业化:在资本家的专业生产组织下,自给自足时期的“轮流休耕”制度被取消、而在作物选择和雇农配置等问题上,都价格和利润市场经济指标作为指引 ---- 现代农业产业、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看齐

  • 技术应用:土地集中、私有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原本小农们根本【无力负担】的农业机械化、灌溉工程、土壤改造等现代农业技术得以大量应用

  • ---- 最终在1700年~1850年间,英国的农业生产力翻了3倍!

 

2、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

上述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暴增,使得英国产业结构深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 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后,耕种所需的农民数量大幅降低 ----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或被迫地进城寻求出路 ---- 这大大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为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传统手工业者【转行】工业或服务业:在机械化带来的300倍效率提升面前,传统手工业从业者们不堪一击 ---- 他们只能寻找新的出路,最新的工业/制造业再就业,或是开一家酒馆/商铺专职从事服务业

  • ---- 最终,英国的产业结构深化程度是西欧国家中最高的:拥有最高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最早发展出现代金融业/保险业 ---- 为日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257p:plain

3、贸易的利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 为什么英国是【首个腾飞的列强?

  • 英国有什么其他西欧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吗?

  • ---- 答案是:当年的“大英帝国”掌控着最强的全球贸易体系

 

不可否认,这与英国的殖民历史有关:

  • 大英帝国鼎盛时期,殖民地遍及所有大陆、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时区;

  • 因此当年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不管现在是几点,总有至少一块殖民地处于艳阳高照的白天;

  • 最终,英国与各大陆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的雏形,英国也成为了全球贸易的霸主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02p:plain

 

那么,全球贸易体系对英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主要作用呢?

 

第一:资源整合:土地 / 劳动力

当英国纺织工人的效率已经达到印度工人的300倍时 ---- 为了支撑这巨大的生产力,英国所需的原材料(棉花),也将是原来的300倍!

而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耕地面积有限,300倍的棉花需求量根本不可能自产自足 ---- 因此,只能通过贸易体系整合资源、获得原材料

  • 土地:在英国的殖民地中:美国和印度都拥有非常富饶的土地!英国资本家遂在美国和印度大力开发棉花种植园,让棉花产量也爆炸性增长 ---- 这才能满足提升了300倍的英国本土棉纺生产力;

  • 劳动力:为了推进殖民地的棉花生产,显然又需要大量劳动力 ---- 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中,英国大量“使用”了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从非洲贩卖过来的奴隶

  • ---- 最终:通过对殖民地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高度整合,英国获得了巨大的棉花原料供给1760年进口250万磅、1786年就升至2,200万磅,1840年已经高达3.66亿磅!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08p:plain

第二:市场整合:全球范围的产业分工!

英国纺织业300倍的产能提升所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市场

---- 这么多产量,卖给谁呢?自家衣柜里装个10件20件顶多了…

 

然而,全球贸易的深化,再一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高度发达的英国纺织业,迅速占领了整个欧洲、以及大量殖民地纺织品市场!

  • ---- 在产能暴增300倍之后,英国产棉纱的价格由1784年的10.11s直接降至1832年的0.11s ---- 仅为原本的1 / 120,这样的价格让其他国家的手工纺织业根本无法竞争!

  • ---- 就像加入WTO后Made in China“以几乎不要钱的价格”横扫全球一样;当年的“Made in England”的纺织品,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 最终,全球贸易体系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这才使得先进技术和巨大产能能有足够的用武之地!

***********************************

注:再次纠正一个概念:英国纺织品畅销全球,并不是“有害的倾销”,而是“贸易带来利益”的根本前提!

要素1贸易1所说:

  • “贸易利益”的本质,就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来提升【优势技术的使用率】,以此提高社会总体的生产效率!

  • 比如:一个村子4户人家之间的分工: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14p:plain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19p:plain

通过公平贸易(互换),这将改善所有人的福利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24p:plain

这个道理,对于英国来说也是一样的:

  • 通过贸易体系,英国将国家资源都专精于最强的纺织业 ---- 生产全球最优质的、最便宜的纺织品

  • 原本的印度手工纺织业虽然被英国产品冲垮,但是印度劳动力可以在新开垦的棉花种植园里重新找到工作,印度也将成为全球产量最大、质量最高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生产自国根本用不完的】、且【别国根本无法抗衡】的棉花

  • 同样道理,其他英国贸易对象:比如(哪怕是)清朝,也能从贸易体系中获益 ---- 当年清朝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特产也是闻名欧洲:红茶甚至成了尊贵的象征;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等地,更是发展出了大量的专供欧洲市场的瓷器/手工业产业 ---- 生产自国根本用不完的】、且【别国根本无法抗衡】的瓷器和茶叶

  • 最终,英国 - 印度 - 清朝之间的贸易关系,给所有三个国家都带来贸易利益!如下图(非实际数字,仅作原理示意):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29p:plain

另附: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彬老湿亲摄):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35j:plain

很明显,这些都是清朝工匠为欧洲人【量身定制】的产品!

---- 说明当年的清朝民众跟英国商人间是良好的贸易伙伴,而根本不是】“劫匪”和“被抢劫”的关系!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41j:plain

从展品旁的介绍来看,就更明显了:“Trade”!

  • 事实上,这些贸易早在1730就开始了(而鸦片战争要整整110年后才开打!)

  • ---- 当年的清政F还在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洋人的商船只能“乖乖”停在远离海岸的地方,最终是清朝民众【自行划着小船去跟海上的欧洲商人做生意!

  • ---- 可见,早在那个时候,清朝民间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就已十分高涨!---- 劳动人民是智慧的,他们最清楚:通过贸易可以获利!

 

所以,其实,当清政F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战败并开放通商口岸后,这些原本属于违法走私的民间贸易立刻“转正”成了正规贸易

  • 这无疑大幅促进了民间的对外贸易,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 哪怕是清政府自己,都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海量的关税收入

  • ---- 最后,清政F 甚至聘请了洋人来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洋人清廉的作风,更是杜绝了原本清朝官员的中饱私囊、“浅规则”等官僚作风,甚至关税收入都成为了清政府最大的一笔财政收入!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45p:plain

----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 有些谎言,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

 

总结工业革命1.0:

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的列强,靠的是 ---- 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加深,以及贸易的利益

 


 

 

二、工业革命2.0:德国/法国 ---- 科学、教育、比较优势;

 

 

在1.0版的100多年后,工业革命2.0也逐渐拉开了序幕。

---- 在2.0阶段,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动力: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电动机

  • 重工业:从铁到钢、汽车产业,铁路网的快速铺开;

  • 化学:化学染料、橡胶制品等新材料与物质的发明与应用;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51j:plain

 

1、在这一时期,德国和法国取代了英国,成为工业革命2.0的领跑人

 

1)化学领域(人工染料 / 制药等):

  • 到了1900年,德意志帝国的化工业,靠染料主导了全球市场。在1913年,以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为首的8家德国公司几乎独占了全球90%的染料供应,其中约80%销往国外

  • 同时,最大的三家化工企业还带动了德国化学衍生品领域的快速发展:比如医药,农业化学和电化学

2)汽车产业:

  • 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是由德国人卡尔·本茨(1844~1929)于1885年10月研制成功的;据说这一举奠定了汽车设计基调,即使现在的汽车也跳不出这个框框;

  • 之后,德国/法国的汽车产业在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355p:plain

 

2、那么,德国/法国得以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基础科学:

首先:欧洲自中世纪起就有深厚的基础科学

  • 早在1100年前后,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就已陆续建立;到了1500年,各大大学群早已遍布欧洲各地

  • 从最早的:神学、法学、医学,到“自由七科”(文学、修辞学、伦理学,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再到后来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欧洲的大学体系奠定了欧洲坚实的科学基础。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01j:plain

其中:法国作为欧洲的中心腹地,首都巴黎逐渐取代意大利等地,成为了欧洲新的文化/思想/工艺中心;1743年诞生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更是首次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06j:plain

 

2)职业教育:工科大学 & 商学

德国和法国的另一个领先之处,就是职业教育:工科大学 & 商学院的建立

  • 在工业革命1.0时期,基础科学生产技术创新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隔阂 ---- 该时期的主要发明,基本都是出自工匠之手(基于经验),而非学府中的科学家;

  • 而经过工业革命1.0的经验,德国和法国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 最终,为了加速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动(创新变现),多家高等工科学校/ 工科大学纷纷设立,为德国法国的产业一线输送了大量高级技术型人才

  • 同时,多家高等商科院校(专职商学院)的设立,又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愈发现代化 ---- 其中,德国染料公司被称为世界第一间专业管理的工业企业,其高层均由受薪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形成了现代企业【股东 & 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结构;

 

而同一时期,英国在教育方面的滞后,则使其在科技方面逐渐被德国/法国甩在身后。

  • 在1900~1915年之间,英国人仅获得了8%的诺贝尔奖,而德国人的获奖比例则高达29%;

  • 在强大的基础科学和教育体系加成下,德国最终成为了整个欧洲最强的工业国家

 

 

3)找到“比较优势”(差别化竞争)

德国之所以能超越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

贸易1贸易2所说:

  • 残酷的国际贸易竞争,将带来“强者更强、赢家通吃”的局面;

  • 这就要求每个国家必须找到自己“(相对而言)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来发展

  • ---- 若不这样的话,势必会在竞争中一败涂地、血本无归,最终还是不得不转行另辟蹊径。

 

具体到德国来说:

  • 经过工业革命1.0,传统纺织业基本已被大英帝国垄断;

  • 而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财富(资本),又让英国成为了欧洲的金融中心;

  • ---- 因此,德国绕开纺织和金融(对手的锋芒),选择专精【重工业】来与英国展开【差异化竞争】,完全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明智选择 ---- 最终“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成功。

 

类似地,在欧洲内部的贸易分工中,瑞士、意大利、丹麦等国家也分别找到了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

  • 美味食品:像瑞士巧克力、意大利奶酪、丹麦蓝罐曲奇等---- 至今仍畅销全球;

  • 特产工艺品:像瑞士手表 ---- 至今仍是有钱人的象征;

 

用贸易理论的术语来概括就是:通过贸易分工

  • 英国特化成了“资本密集型”国家 ---- 高度机械化的纺织业和强大的金融业,都需要海量的资本(资金)作为支持;

  • 德国特化成了“劳动密集型”国家 ---- 确切地说是主科技、副劳动,其重工业产品称霸欧洲市场;

  • 瑞士/意大利等则特化成了“资源密集型”国家---- 确切地说是主资源、副劳动,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 ---- 最终,欧洲国际贸易市场,形成了现代贸易体系中常见的“资本”&“劳动”&“资源”的“三足鼎立”局面;而这三大类国家,均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 ---- 即:比起以往“自己关起门来闷头造”,能获得数量更、质量更、价格更便宜的产品!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10p:plain

 

3、英国制造业衰落的内在原因:“资源的诅咒”、和“先发者劣势”

 

另一方面,英国制造业的衰落,同样也有自身的原因:

 

第一:“资源的诅咒”:

参考贸易5:“资源的诅咒”---- 为什么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制造业【注定搞不好】?(Link)

对于深度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国家来说,该国的【强势产业】将成为【弱势产业】的“诅咒”---- 阻碍其发展,并最终导致弱势产业衰退、甚至消亡:

---- 简单来说:【强势产业】往往是重点出口产业,将为该国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则会导致该国实际汇率升值工资上升 or 名义汇率上升)、从而降低该国其他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具体到英国来看:

1)当英国纺织业强大后,英国劳工的工资大幅提高

  • 以1775年为例,印度德里的工人工资平均每天1.7克白银,北京3.9克,维也纳(奥地利)和佛罗伦萨(意大利)是3.7克,而英国劳动者则达到每天12克白银的工资水平,远超其他欧洲国家、占据世界工人工资最高等级之列

  • ---- 在如此高的工资下,英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怎么可能拼得过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呢?

  • 反过来说,其实英国也只有走资本密集型路线(高度机械化生产,以节约劳动力)才可能获得比较优势

 

2)更要命的,可能是英国强势的金融业

 

第二:“先发者劣势”:

这在商学院的案例分析中也很常见:

  • 先行者”在旧领域的成功,往往会使其故步自封失去进一步拓展新领域的动力

  • 同时,旧领域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阻碍新事物的诞生,最终导致资源再分配的低效 ---- 比如:就在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英国却颁布了《红旗法案》,将车辆的行驶速度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上:最高仅允许时速6.4公里,这极大地阻碍了汽车在英国的普及 ---- 而该法案的背后,可以看见英国铁路大亨和旧马车行业的利益集团在从中作梗;

  • 最终,“先发者劣势”让英国逐渐被不沉醉于“往日荣光”的德国甩在了身后。

 


 

 

三、“后来者优势”:日本 ---- 虚心求教、顺应比较优势、商人的重大作用

 

 

不同于“沉醉于往日荣光”的英国,和“自诩天朝大国”的清朝 ----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优秀表现,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后来者优势”

 

1、毫无自恃、虚心求教,时刻保持国际视野:

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仅3年,日本就派出著名的“岩仓使节团”,遍历欧洲、中国,和美国。与之同行的,还有伊藤博文为首的50名新一代国家精英和50名年轻留学生。期间还得到了包括德国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等国家元首的亲自接见;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15p:plain

在2年的行程中,使节团成员深入考察了西欧列强的光与影。在深切感受日本必须变革的同时,他们也理性地思考着在那么多列强中,日本到底该借鉴哪一种发展模式呢?最终:

  • 政Z上日本采用了英国的君主立宪 + 议会皿煮制度

  • 司法上日本主要借鉴德国和法国,建立了现代化的民法体系和商业法规

  • 教育上日本更是感受到了旧老师中国与西方大学之间的明显差距,必须兴办西学振兴教育 ---- 于是有了7所帝国大学的建立。而福泽谕吉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

最后,哪怕在岩仓使团归国后,日本仍时刻保持着国际视野:借鉴西方“世博会”,定期召开“国内劝业博览会”,紧盯时代最前沿的技术、持续激发日本企业家和工匠们创业创新的动力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21j:plain

最终,毫无自恃、虚心求教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迅速西化,最终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2、深入国际贸易、顺应比较优势

贸易2所说,

日本的第二大成功之处,就是:

1)遵守世界贸易规则、深入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取贸易的利益

2)优先发展顺应天赋的轻工业、获得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创汇

3)用外汇换取急需的先进设备和科技,进一步加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25j:plain

如《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所说:(引入英国最新生产设备后)没过多久日本的棉纱和生丝就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出口,到了明治时代中期,轻工业领域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就这样,在短短20多年间,日本便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30j:plain

明显可以看出两个加速点:

1)1854年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结束闭关锁国;

2)1868年明治维新,进一步开放、融入世界;

---- 而同一时期,闭关锁国的清朝,几乎毫无进步

 

 

3、商人 / 商业组织的重大作用:

与德国一样,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设立了众多的高等商科学校,将现代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引入日本。最终,高度专业化的商人和商业组织,对日本产品的国际销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比如:据《中国棉业史》一书考据: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35j:plain

 

…………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39j:plain

 

总结日本的成功经验:

---- 毫无自恃/虚心求教顺应比较优势,以及商人的重大作用,共同成就了日本巨大的“后来者优势”,最终让日本迅速跻身列强之列。

 


 

 

Part2: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同为亚洲国家,为什么日本就成功地复制了列强的经验,而中国却失败了呢?

更有甚者:

  • 根据《大分歧》记载:1750年前后的英国跟中国的江南地区没有多少区别

  •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史》记载:甚至,当时英国人使用的纺织机械,还比不上中国460年前的大纺车!

 

让我们仔细看一下:工业革命1.0中最有名的珍妮纺织机1765年

---- 其实只有8个纺锤同时运作!(后续才陆续改良到80个)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44j:plain

 

而下图,是早在1300年前后,就记载于王桢《农书》中的大纺车:

  • 时间上比珍妮纺织机早了整整460多年!

  • 再注意黄色部分,共有32个纺锤,更是初版珍妮纺织机的整整4倍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48j:plain

↓ 文字部分甚至直接记录了“夜纺百斤”…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455j:plain

小伙伴们是不是下巴都快惊掉了呢?

---- 明明那么早、就已经有了那么牛逼的机械;

---- 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1.人口超生:让先进技术【没有用武之地】!

 

《中国土地制度史》一书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解读: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01j:plain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07j:plain

简而言之:

  • 人口过剩,让农民家里普遍有很多“无所事事、吃闲饭”的人:

  • 家里一共只有一亩三分地,根本用不到那么多人耕种啊!

  • ---- 这些被剩下的无所事事的人,就是“剩余劳动力

  • “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将使人们缺乏使用先进设备&技术动力

  • ---- 与其花钱买先进设备,还不如把家里吃闲饭的人利用起来,让他们手动劳作!

  • 最终,这直接阻碍了先进技术的传播葬送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再举几个例子:

1)“剩余劳动力”们,哪怕收益极低(甚至还不够饭钱/不够灯油钱),也宁愿手工作业、而不肯使用机械!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11j:plain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16j:plain

 

2)这直接导致:效率最低的手工作业被大量保留,而先进的机械反遭淘汰

---- 简直是“劣技驱逐良技”!

---- 一度领先欧洲460多年的大纺车,想必就是这样失传的!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20j:plain

 

 

2、闭关锁国:【自行断送】贸易利益

 

另一方面,其实人口过多只是影响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如果当年的中国就有英国那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的话,中国古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对海外市场销售,来发挥大纺车的威力!

然而,在当年的闭塞“天朝大国”的自居,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自行葬送了获得巨大贸易利益的可能性!---- 不光失去了海外市场、让先进机械没有用武之地;同时还失去了贸易互换的利益和应有的关税收入;最后更是阻碍了先进科技/文化/制度的进一步流入

 

 

3、官僚作风:自己【zuo】死了自己

 

《中国棉业史》的考据告诉我们:

  • 虽然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1.0和2.0,但其实,在日本腾飞的那个节骨眼(188X年),中国本来也是有机会的!

  • 结果最后,封建官僚作风让中国的大好前景才再一次被人为葬送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24j:plain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28j:plain

 

具体让我们看几个例子:这些情景,你是不是都“似曾相识”?…

 

1编造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民营企业家,阻止其与官办企业竞争: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33j:plain

 

2)利用特权,蓄意禁止民营企业家进入市场: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40j:plain

 

3)民企若想进入被“特权”垄断了的市场,必须借用官办的名头、并为此支付大量费用 ---- 而这部分宝贵的、原本能够用于办厂的经费,则被官员们拿去大肆挥霍掉了!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46j:plain

 

4)政绩跟着官员走;上一任一旦调任、下一任就不管了!

---- 官办厂的设备被迫不停转移、长期闲置、无端磨损,岁月成蹉跎……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51j:plain

说真的,上面这一幕幕,你难道不觉得十分“似曾相识”吗?…

---- 又100多年过去了,“大清”还是那个大清……

 

 

4、有“经验”,但没有“科学”

 

虽然我们一直说:“中国人民是智慧的”(从领先欧洲460多年的大纺车就能看出,这句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但凡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

  • ---- 中国人的智慧,更多的只是基于“经验”,而不是“科学”

  • 从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到“大纺车”---- 这些确实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没错;但显而易见,它们仍然停留于“现象”,而没能继续深挖“内在规律(比如将其公式化、定律化)”。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苹果落地”现象VS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557p:plain

而更加关键的是:

  • “中国人的智慧(经验)”往往只在工匠之间“口口相传”,而从未进入私塾、取代传统的八股文教学---- 一旦失去传人/失去需求,“经验”就会失传

  • 而欧洲的大学群则从1100年就开始逐渐铺开,科研成果通过大学体系和相关著作,广泛地向全欧洲传播---- 真正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 最终,就算1300年的中国人能通过大纺车进入工业革命1.0,后续恐怕也无法进入科学技术引领工业革命2.0!

 

 

5、“小农经济”、“耕者有其田”、“重农轻商”等错误旧思想

 

最后,是中国文化层面的因素:来自传统旧思想拖累!

  • 人口2:谁葬送了中国的大好前景?---- 三次错过【避孕致富】之路(裏-文字)所说:不断超生的人口,让中国农业的户均耕作规模越来越低,只能走“小农经济”的模式;

  • 而如之前所述,过小过零散的生产方式,会从源头上阻碍机械化、灌溉工程/土壤改造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导入,让生产力持续低下;相反,其实规模化才是现代化的代言词!

  • 因此,从现代视角来看,传统的“小农经济”、乃至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思想---- 都是违背“规模化、集中化、高效化”的现代经济原理(犯了跟马克思类似的错误)---- 最终错误的经济思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显然都会被拖累!

  • 如下图,直到近几年才终于想明白了:大农业、规模化、重效益(重商),才是【正道!…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602j:plain

然而,大量的时间早已在蹉跎中逝去……

f:id:EMIYA55555:20210128203607j:plain

 

************************************************

 

参考文献:

  1. 欧洲统合史、日欧比较经济史硕士课程

  2. 《19世纪欧洲经济史》剑桥大学出版社

  3. 《大分歧》彭慕兰

  4. 《为什么现代工业的发展由棉花发端?》第一财经

  5. 《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杨松、马瑞映

  6. 《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

  7. 《中国棉业史》、《中国土地制度史》赵冈、陈钟毅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