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教育,根本【无助于】提高生育率!---- 反而会【更加内卷】、生育意愿【更低】!
人生在世,也许注定充满了各种的无奈。
有些来自于对“世界之广、无奇不有”的感慨;而另一些则来自于“你明明知道这样下去会完蛋,但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这一篇,就让我们聊一聊,一直以为只是个段子的“教育培训行业整治”。
*******************<目录>*******************
一、“教育培训贵”的真实原因 ---- 根本【不是】所谓“资本的暴力、无序滋生”
二、只要“打掉教育机构、降低教育培训费”---- 人们就【肯生娃】了?
- 育儿成本中,还有【别的成本】!---- 大头是【房子】
- “生育意愿”的决策模型 ---- 还要看总收入、房价,以及就业安定性
- 对教育行业“一刀切”打压,反而会让社会【更加内卷】、生育意愿【更低】
- 为什么老是会做出这种【180°相反】的【昏……】呢?
三、长期:“教育”的意义、“教育投资”性价比,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 教育的“意义”:俞敏洪创业教英语,难道做错了吗?
- 需求端:“教育投资”的性价比?
- 日本的经验,以及中国今后的大趋势 ---- 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
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正文开始>*****************
一、“教育培训贵”的真实原因 ---- 根本【不是】所谓“资本的暴力、无序滋生”
先看【供给端】:
根据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任何商品和服务的【定价】,都可以拆分为各项【经营成本】+【资本利润】---- 若你觉得某样东西的定价贵了,一定可以从中找到具体原因。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最主要的无非就是这么几项:
1)资本利润:
- 当一个行业缺乏竞争、存在垄断时,资本将获得超额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利率),该行业的产品价格也将被拉高。
- 那么,教育培训行业存在【垄断】吗?---- 实际上,教育行业门槛很低:大到新东方、新世纪,小到路边小店、甚至大学生兼职做家教,简直可谓“阿猫阿狗,谁都能做”。
- 换句话说:教育行业竞争非常充分、超额利润很低,资本家只取得了【适中】的回报。参考:新东方ROE才9.9%,仅为3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根本没有暴利。
- ---- 因此所谓“资本的暴力、无序滋生,导致教育费用贵”的说法,简直是……
* 注1:反过来,若你想进一步降低资本利润(从而降低教育费用)---- 那你【绝不应该】打压教育资本家!正相反,你应该【鼓励】更多的教育资本家创业!---- 加剧行业竞争加剧、迫使资本家陷入价格战(降价),这样消费者才会得利(家长的学费负担减轻)。
那些自以为“打压资本家就能降价”的想法,就跟当年马克思以为“杀了资本家、抢夺生产资料,劳动者才不会被剥削”一样可笑。都多少年过去了… 还是没有学会……
参考:经济史1: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资本家剥削劳工”的?
* 注2:那些先入为主地以为“教育行业暴利”的人,也许就跟认为“(后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暴利”的人一样,需要补习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 报个班吧,这个钱值得花的。
参考:写给消费金融的“墓志铭” ---- 这里躺着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暴利行业...
2)劳动成本(工资):
那么,教育培训费用贵,是因为边际劳动成本(工资)过高吗?
“据称,比对北京地区社平工资、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新东方应届生入职薪资,北京社平工资是119928元/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91,628元/年,新东方应届毕业生入职(教师)195,493元/年。”
- ---- 乍一看,新东方的应届生工资可能是社会平均的一倍,但这水平绝对说不上是“不正当的暴利高工资”;
- 若再考虑到“入职新东方的往往都是名校学霸”、以及“国内学校老师不能兼职教育机构”等限制条件等因素,培训机构老师获得一定的premium也合情合理;
- 最终,与“资本利润”一样:若你想压降教育价格,那你应该【鼓励】更多毕业生加入教育培训行业 ---- 这样才能加剧劳动市场竞争、压降均衡工资(& 边际经营成本)。
3)场地成本(房价)
- ---- 很明显,就跟很多国内实体店的困境一样,面对面教育机构都需要租赁场地,支付(正比于房价的)高额租金。最终,很多教育机构“只能租在人迹罕至的破旧写字楼里”、“一旦房租上涨就可能倒闭or跑路”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 还是那句话,若你想压降教育培训的费用 ---- 打破国内的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价和房租】(*1),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
*注1:确切地说,应该是“降低极高的土地出让金”、“返利于民”。
参考:房地产4:中国式房地产的代价,和利益再分配
参考:房地产税的【详细假想案】---- 房价将从700万降到100万,顺便能解决一大堆问题
综上所述,再一次:所谓“资本的暴力、无序滋生,导致教育费用贵”的说法简直是……
二、只要“打掉教育机构、降低教育培训费”---- 人们就【肯生娃】了?
1、育儿成本中,还有【别的成本】!---- 大头是【房子】:
如题,如上图,“课外培训机构的费用”支出,只是总教育支出中的一部分啊!
----“课内一般教育”的支出,往往可能比课外更大!
- 名校择校赞助费:在彬老湿那个年代,若中高考分数线不够名校,则需要另外交大额的“择校费”。反过来说,家长若想避免这部分择校费,则必须让孩子考高分 ---- 这就不得不花钱去课外机构补课,恶性循环。
- 学区房:在“就近入学”,“名校对口附近学区房”的大环境下,部分家长不得不掏出好几百万购买学区房!哪怕是只有几平米、根本不能住人的老破小 ---- 在学区房面前,区区教育培训机构的费用,简直不值一提!……
类似的,除了教育成本外,养娃还有“养育成本”:比如必须置换大房子、奶粉钱,尿布钱等等 ---- 其中还是以房价为大,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
- 光靠“打压教育机构”,根本无益于减少育儿负担、改善生育意愿;
- 育儿支出的大头,恐怕并不在于“教育机构的附加值”,而在各环节的【房价成本】;
- ---- 若真的想解决问题,……有勇气有决心去动房价、降土地税,还利于民吗?
2、“生育意愿”的决策模型 ---- 还要看总收入、房价,以及就业安定性!
- 参考:人口8:“生育率回升”的漫漫长路 ---- 早已不是任何一国能独自解决的了!
- 参考:人口10:送走“人口红利”、坐等“房地产泡沫崩坏”,熬过“失去的十年”后,才有中国“打工人”的未来
- 参考:想提高【生育率】?---- 减少【失业率】才是关键!
* 讲真,“生育意愿”理应更接近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其决策过程将涉及众多心理因素……
* 而在经济学中,我们往往只能按一些一般性假设,去搭建一个简化版的“决策模型”。
如人口8中所说,按一般性假设,理性的人的“生育意愿”,将由下面几个因素共同决定:
- 1)育儿费用;2)总收入;3)房贷及其他生活必须支出!
- ---- 因此在研究“生育意愿”的时候,光看“教育费用”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尽量降低育儿费用外,我们还应该试着:
1)提高总收入:显而易见,总收入越高,越有【余力】去养娃!
-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从养娃的效用模型来看,总收入越高,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低 ---- 此时,哪怕牺牲部分收入去养娃,效用损失也会越低、阻力更小;
- ---- 诸如减税让利(增加可支配收入)、拉动民生经济(降低失业率,提升就业安定性(*2)和市场均衡工资)等等,都是非常关键的举措!
* 注2:如人口10所说,“就业安定性”其实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非常大!
2)压降房贷及其他生活必须支出:显而易见,刚需支出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越不养娃
- 可行措施还是那么几样:降低极高的土地税 / 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打破房地产泡沫,极大减轻居住负担,降低贫富差距。
3)耐心等待、熬时间…:坐等“人口红利”消失,届时年轻人就业会更容易、生活更加安定,劳动分配率(收入)提高 ---- 最终生育意愿回升。
3、对教育行业“一刀切”打压,反而会让社会更加内卷、生育意愿【更低】!
如资本1所说,经济进步的根本表现,就是【新产业不断诞生】、人们享有的总经济成果不断提高,从而使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那么反过来说:若人为“消灭一个产业”,则完全是在开backward车,造成经济退步!
具体来说,少了一个行业后:
1)总GDP降低:经济产出降低,人们享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总量降低;
2)人均收入降低:教育培训从业者彻底失去收入,并进一步减少消费、拖累其他产业;
3)社会更加内卷:几百万教育从业者恐将失业,当这帮失业的人涌入其他行业抢工作,只会加剧就业竞争、拉低均衡工资,被迫接受恶劣的劳动条件 ---- 最终加剧【社会内卷】!
4)生育意愿更低:显而易见,在这样愈发内卷、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更【不愿意】生了!
---- 即:【实际带来的结果】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几乎【100%相反】……
4、为什么老是会做出这种【180°相反】的【昏……】呢?
1)150年前,马克思乍一看:“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很低、工作环境很差,生活疾苦”
- ---- 于是【一拍脑袋】疾呼:“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应该杀了资本家、抢夺生产资料!”
- 而实际上,若真的想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正确的做法根本不是“杀资本家”,而是“劳动者自己自杀”!---- 物以稀为贵,只有减少了劳动者的(相对)数量,才能提高低位!
- 参考:人口5:到底是地主【剥削】了农民,还是农民的【超生】【致贫】了自己?re
*注3:另一个正确的做法是【鼓励】更多资本家创业:通过加剧竞争,压低利润、提高工资
参考:经济史1: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资本家剥削劳工”的?
2)60多年前“大跃进”:【一拍脑袋】,“我们要超英赶美了”!
- 结果一顿想当然的瞎操作、无视科学规律、一意孤行无发无天、“皇帝的新衣”……
- 最终不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了“大倒退”,并酿成了100多个“南京大屠杀”……
- 中华历史上、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大、最惨绝人寰的“人祸”,就这么上演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 诸如“想当然、拍脑袋,不懂/无视科学(经济学),听不进反对意见/无法无天(反对的都被干死了),避重就轻(只拿不痛不痒的教育开刀,却不碰真正的核心利益=土地税=既得利益)”等等……
- ---- 这些教训,都吸取了吗?
- ---- 显然没有。
那么这一次,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 所谓“一座座大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呢,还是真的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
- “婚嫁、生育、养育、教育”---- 总收入呢?房价等刚需支出呢?背后的深层逻辑呢?
- 那么多现成的、成熟的经济学研究放在那里,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呢?……
三、长期:教育的“意义”、“教育投资”性价比,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0、教育的“意义”:俞敏洪创业教英语,难道做错了吗?
彬老湿简直不敢相信,在这2021年,居然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就像之前,居然不得不对着几个中国人问出:“回答我,日本当年篡改教科书、进行洗脑教育到底对还是不对?”的时候一样…… 而且,在来来回回问了N遍之后,仅仅只有1个人最终承认篡改教科书是不对的…
彬老湿一度怀疑,到底是我脑子坏了,还是这个国度已经坏了?
“大约30年前,俞敏洪蹭着KFC的场地,用那个年代少有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教英语】,收获大量粉丝,并最终创立新东方”的故事 ---- 一直以来,不都是正能量的典范吗?
电影《中国合伙人》便是将俞敏洪以及大量那个年代的国人们,借着改革的东风,开始真正【拥抱外部世界】过程中的辛酸与喜悦呈现其中。
---- 正如海报所写:“有梦有情有朋友,世界 就有无限可能”。
然而三十年后,随着突然的一纸文件......
- ---- 难道俞敏洪当年【做错了】吗? 难道他就不该创业、不该做这个梦?
- 退一步,就算“教育资本的无序生长”确实有问题,但那些秩序井然的优良教育机构,特别是俞敏洪的新东方,不是应该“大力嘉奖、树立成教育行业的良好榜样”吗?
- ---- 为什么,要连良心标杆新东方都“一刀切”了呢?……
还是说,问题的核心,其实另有【隐情】…………?
而若是真的如此,(若我们一直在关注【真正】的时事新闻),就如2018年HK事件的【真正原因】,以及该五毛当时炮语连珠地发表的一连串“御用洗脑言论”一样:
- ---- 有些事情,其中的“逻辑”也许一直是【连贯】着的……
- 2018年HK事件的真正原因、2014的导火索,以及2012年的“起点”or“初心”……
- ---- 一切,也许一直就在按【同一个逻辑】推进……
…………………………………………..
再一次地,人生在世,也许注定充满了各种的无奈。
有些来自于对“世界之广、无奇不有”的感慨;而另一些则来自于“你明明知道这样下去会完蛋,但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最终,等...... 之后再回首现在这个年代,《中国合伙人》会拍一部续集叫《中国流泪人》吗?... 而其实,根本不用特意回顾“现在”---- 60多年前的“素材”早已够拍上几百部了......
1、需求端:“教育投资”的性价比?
打住吧,回到经济学范畴。
在分析产品价格时,除了第一部分的【供给端】原因外,还必须分析【需求端】。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其【需求】往往是跟【收益率】紧密相关的:
- 投资成本:比如学费支出,以及机会成本(如因辞职读书而失去的,本应获得的工资)
- 投资收益:比如物理收益(毕业后的工资提升 / 新增人脉带来的业务机遇等),以及精神收益(社会地位提高 / 知识带来的视野和自信等等)
- ---- 教育投资的“收益率 or 性价比”,即是上述收益和成本的比值。
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度非常高。比如:
- 高考刚恢复,下乡知青若想从山沟沟返回城市,高考/知识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 大学生非常稀缺,往往能被委以重任、从事最高薪的岗位,备受社会尊敬;
-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投资的【需求】显然将非常旺盛!
-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很高”的思维定式也代代相传!
- 正因如此,为了能让孩子上好大学,做父母的往往不惜“下血本” ---- 报名几千块的补习班、花好几万的择校费,甚至怒砸几百万买学区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 ---- 根据他们的思维定式:哪怕投入那么多成本,都能从以后获得的收益中赚回来。
然而事实上,就如一直说的:哪有什么“超额收益”,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呢?
- ---- 随着“稀缺品的迅速普及”,超额收益将【迅速归零】!
- 马克思年代“资本家的暴利”是这样,当代的“教育投资收益”自然也是这样!
- 当遍地都是大学生、随手一捏都是985的时候 ---- 大学生,就没那么稀奇值钱了。
- 甚至,若人才结构进一步扭曲下去(比如高材生/白领供给过度、而技术工/蓝领供给不足),终有一天教育投资收益恐将变为负值(比如高学历白领收入【反而低于】蓝领)…
最终,只有当人们“被现实教育”,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的时候,
- ---- 人们才会重回理性、改变旧的思维定式,不再投资【低效】的教育投资!
- 比如:“反正读到博士也没有什么回报,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读?”;“反正以后白领工资还不如技术工人,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目标技工,并把补习班学费省下来,多带孩子出去玩、锻炼动手能力,童年过得开心点呢!”
- 特别是:“哦,或者说,用省下来的钱养一个二胎,让孩子成长路上有一个玩伴~”…
2、日本的经验,以及中国今后的大趋势 ---- 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
以史为鉴方为智者,中国以后会怎么样,看一看同为“劳动密集型国家”的日本,就明白了。
1)在资本转移出海、全球化深化的大环境下,本土企业优胜劣汰加剧、强者恒强,
企业的优胜劣汰,会导致大量原雇员下岗失业
- ---- 留在优秀企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人才竞争愈发白热化;
- ---- 换句话说:学历贬值,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越来越低】!
- 参考:资本5:看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中国版恐怕也早已悄然开始
- 参考:资本10:新译《资本论》----“这世上全部的恶”,与“此生全部的善”
2)泡沫破裂、产业洗牌,“失去的二十年”,“就业冰河期”
- 在这些轮无法避免的“大洗牌”中:迷信“房价永远涨”的日本人、迷信“自己是名校精英”的日本毕业生们 ---- 统统“被现实教做人”!
- 最终,几十年的思维定式被彻底冲毁,社会面临剧烈的转型摩擦,哀鸿遍野……
- 参考:人口10:送走“人口红利”、坐等“房地产泡沫崩坏”,熬过“失去的十年”后,才有中国“打工人”的未来
- 参考:房地产7:中国式房地产的【终末】& Finale:“祈祷落幕之时”
3)终于建立“理性投资观”:理性看待“房产”和“教育投资”
房价:不再“靠信仰”买房,而是必须有切实的现金流收入支撑才行;
教育:不再人人都“挤破头皮往名校跑”,而是理性考虑其“性价比”:
- 有钱人家(支出的边际效用很低的)仍然出大钱送孩子去私塾补课、走精英路线;
- 而普通家庭(支出的边际效用很高的)则宁愿将(投资了也没用的)私塾费用节约下来,用于家庭消费,获取更高的效用(生活满足度)!
最终,如今在日本大学研究生院里读研/读博的:
- (早已被现实教育过,理性看待教育投资的)日本籍学生越来越少;
- 而(仍然持有教育改变命运的旧思维定式的)中国籍学生越来越多……
一个课堂里,日本籍(包括老师)一共才3个人… 其他都是中国留学生…
4)社会基础配套:缩小贫富差距,社会观念引导:宽松教育
在社会意识转型的过程中,各项基础配套也必不可少: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
- 日本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竞争、没有人为扭曲,社会贫富差距很小(如:工人VS白领)
- ---- 这样,就算不用参加高等教育,孩子今后的收入也可以很体面,在大学毕业生面前没有什么劣后感;高中毕业就工作、回老家继承家业(旅馆/小酒窑等)也很正常。
- ---- 很多人都说:日本才是全球“最接近共产主义”的地方,真正的劳动不分贵贱。
第二:社会观念引导:宽松教育
- 在“引导社会人才供给结构转型”、“减轻社会摩擦”方面,日本当年的“宽松教育”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既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上不再需要那么多高材生了,那么就从ZF开始加以引导,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
- ---- 这样既可以减少过度的、不必要的教育投资,有利于将来的人才供给差异化;又能让青少年身心更健康、毕业生后“心甘情愿”地去从事基础工作(比如服务员等服务业),充当社会润滑剂!
- 另外,比如日本学校里丰富的社团活动,也有类似的作用 ---- 给学生一次“一生一遇的追求梦想、完全燃烧”的经历,这样哪怕毕业后长期从事普通工作,曾有过寻梦经历的人,总比那些只知道“猛读书、什么经历都没有”的人更容易心平气和、更少迷茫。
- 参考:资本5:看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中国版恐怕也早已悄然开始
第三:生育补贴、育儿设施配套完备化等等
这一条其实相当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显而易见,有了补贴育儿更安心;
2)而更关键、往往被忽略的是:“生育率低”和“教育成本贵”其实【互为因果】!
- 一方面:“教育成本贵”让一部分人不想生 → “生育率降低”,这是常见的因果关系;
- 而另一方面:其实“生育率低”也会在家庭中引发“资源集中效应”---- 即:全家6个钱包,全都倾注到了仅仅一个独身子身上!---- 换句话说:推高了教育【需求】,【助长】了教育费用水涨船高!
* 反过来想:如果家家都是二胎,每个孩子身上所能获得的资源就会降低(资源分散)---- 当基本生活费都没那么宽裕的情况下,家长投资教育(进阶开销)的意愿自会降低!
这样,课外补习机构的【需求】就会降低,最终【降低】均衡价格!
一句话概括:你根本【不用】打压教育行业!---- 取而代之,若是能通过生育补贴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教育负担将“自然而然”地降低!
……………………………………………………………
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最终:这才是【教育】问题的真正全局图:
- 一方面,关于“生育意愿”的问题其实很复杂:根本不是“打压教育行业”那么简单!
- 而另一方面,其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就这么些,根本没有多么高深、多么尖端的东西……
- ---- 再一次地:为什么,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多读书】呢??……
因此,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 彬老湿差点想把下面这段全都删掉,只留两个字“祈祷”…
- 不过想想,姑且还是贴一下吧…“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它实现了呢?”
1、读书、读真正的经济学原理,讲究科学 ---- 别再想当然、“拍脑袋”定了!
- 如本文一直在说的,不多重复了…
2、诚心借鉴日本的过来人经验,做“正确的事”:
- 引导社会观念转变:改变旧的既定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宽松教育;
- 消除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的人为扭曲:包括取消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化、取消学区房对口制度,改革扭曲畸高的土地出让金等等;
- 通过上述努力,极大缩小贫富差距、更接近“劳动不分贵贱”这一“真正初心”;
- 改革财政收支、削减无用基建,改投生育补贴:在双向因果作用下,生育意愿提高后,自然会减少对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教育负担将自然降低!
3、“亡羊补牢,为时不晚”(Maybe…):
- 立刻停止错误的“打压教育行业”的举措:正相反,应该【积极鼓励】更多创业 ---- 加剧行业竞争、进一步压低价格;增加社会就业、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生育意愿!
- 立刻努力在国际上恢复形象,展现出“知错能改”的大气态度!---- 不细说了……
- 在国内引导人才供给结构调整,适当抑制大学入学、提高职业培训入学 ---- 庆幸的是,从部分“不允许复读”的文中,貌似部分部门(也许)已经有所行动……
- 提早为房地产泡沫崩坏等必将到来的冲击做准备,尽量缓和社会冲 ----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千万别报以侥幸… 甚至最后演变为“破罐子破摔”…… 阿弥陀佛……
- 千万别再顺着“那个逻辑”“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 阿弥陀佛……
- 千万别再“这盛世,如你所Accelerate”下去了…… ---- 阿弥陀佛…… 2012年以来,一路向… 能做到这一步,真心也挺不容易的……
4、一如既往地:
-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神様、どうかお願い…...
- God bless Chi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