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马克思的【资本论】错在哪里?~决定商品价值的并不是【投入的劳动量】~ re

前言:

这是一位【日本学者】2年前写的文章,由彬老湿【原文翻译】(有删减)。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让我们不妨用审慎的心理,来批评 / 参考一下吧。

原文链接:懂日语的童鞋FYI:

https://bizgate.nikkei.co.jp/article/DGXMZO3064412017052018000000?page=2bizgate.nikkei.co.jp
 

********************************************

 

2018年,是被誉为共产主义之父的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200周年诞辰。在他的出生地:德国Trier,人们举办了纪念典礼;同时,一部描绘了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电影也在各国上映,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在上个月创刊的、将各古典名著漫画化的新系列丛书《讲谈社漫画学术文库》创刊号中,马克思主编的《资本论》也被收入其中。全书以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地:19世纪的英国为舞台,通过数个年轻人之口,来解说《资本论》的精华。

但是,对于将《资本论》归为“不朽的经典”的做法,(作者)持有抵触情绪。因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资本论》的经济理念,是建立在完全错误的想法之上的。

 

…………(中略)

 

其中最奇怪的主张就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是这么论述的:

  • 商品的价值全部在于【投入的劳动】,因此商品的【市场价】应该等于【投入的劳动】的总价值
  • 但实际上,【资本家】以【市场价】售出商品后,只会拿出其中的一部分金额作为【工资】支付给劳动者。而剩余部分,在扣除原材料费等之后,将被作为【利润】收入资本家的囊中。
  • 换句话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投入的劳动=商品市场价)中,仅有一部分被作为对价支付给了劳动者,而剩下的价值(=商品市场价-工资=资本家利润=“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吞了。
  •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家的“不劳而获”、是对劳动者的“不法剥削”

 

然而,上述理论完全是建立在:“商品的价值是由投入的劳动决定的”这一错误前提之上的。实际上,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并不是劳动者的劳动量。

  • ---- 如果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商品的价值是由投入劳动量来决定的话,

那么,比起大规模使用设备来节约人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等)】,像服务业那样的【大规模使用人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理应能赚到更高的【利润率】

(因为:劳动占比越大,所谓“资本家剥削劳工”的空间也应更大,最终利润率自然也更大)

而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存在】那样的现象。相反,从长期来看,所有产业的【利润率】都将逐渐【均一化】

  • 如果A产业的利润率高于B产业的话,显然会有更多企业杀入A产业(争夺高利润)---- 而这会引起A产业竞争加剧、价格战频发,最终,A产业的所有企业的利润率都会下降,直到跟B产业持平 ---- 至此市场平衡,不再有更多企业杀入A产业。
  • 就连马克思本人,都在《资本论》第1卷中承认了这个矛盾,并承诺会在以后的几卷中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实际上,直到马克思在16年后的1883年去世,他也没能兑现这个承诺。

 

马克思死后,恩格斯继承了他的衣钵,通过整理马克思的未发行遗稿,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的第2卷。然而,第2卷中【仍然没有】给出对上述矛盾的解释。也许是为了先发制人地堵住读者的质疑,恩格斯在序章中,对其他经济学家发出了“挑战状”----“我将在第3卷中解决这个矛盾。你们(别的经济学家)若还有谁能解决这个矛盾的话,请于我的第3卷出版之前证明给我看。”

随后又过了9年。1894年,在整理完马克思最后的草稿和笔记后,《资本论》的第3卷终于出版了。恩格斯在序言中“自许胜利”:“虽然有很多经济学家响应了前卷中的挑战状,但你们发表的论文无一例外都没说对~”

那么,在《资本论》第1卷发行27年后终于出版的最终卷中,马克思到底是如何解决“劳动价值论”存在的矛盾的呢?---- 实际上,根本没能解决。

  • 在第3卷中,马克思一改之前的言辞,仅仅只是写道:【商品价值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这一理论,和【不同产业的利润率终将逐渐趋于一致】这个现象之间“看上去仿佛并不统一
  • ---- 这根本就不叫解决了矛盾。

正相反,这恰恰等于是承认了“在资本主义越是发达的国家,企业的利润率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均等化】”这一现象

  • ---- 弄了半天,这等于是【自行舍弃了】第1卷中所论述的“商品价值由投入劳动量决定”的这一理论
  • 与门格尔同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的庞巴维克,于1896年出版了著作“马克思体系的终结”,其中批评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自行否认了第1卷中的结论”;并对其他经济学家给出的:“马克思并没能解决自己理论中的矛盾,而只是试着淘浆糊、蒙混过关”这样的严厉批评表示赞同。

 

至此,如果第1卷中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的论调,自然也就失去了根据。庞巴维克称《资本论》就好像是“用多米诺骨牌搭成的房子”---- 即:一碰就倒,必须被舍弃。

最终,很多人都说:(明明2、3卷的手稿马克思早就都写好了,但)马克思生前(却)迟迟没有出版《资本论》第2卷 ---- 这只能说明,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理论中的破绽和矛盾根本无法修复。若是这样的话,马克思还能被称作是一个诚实的学者吗?

然而,当今世界的一些人们,却完全无视上述事实,不负责地喊着“要重新评价马克思(对欧洲人来说,大概是由负转正?)”。欧盟的容克委员长还出席了马克思的纪念仪式,并称赞了马克思“为了实现平等而鞠躬尽瘁”的功绩。

但事实上,从20世纪中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崩坏的教训就能看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是不可能构建出成功的未来的。在马克思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的当下,这才应该是我们必须“咬紧嘴唇”去牢记的教训

 

(木村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