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2:如何在贸易竞争中胜出?东北为什么振兴不起来?---- 全看“比较优势”re

前文回顾:

贸易1:“贸易带来利益”的基本原理:关键不是你能【生产】什么,而是你能【买到】什么

在《贸易1》中我们介绍了:

1)现代经济活动,离不开高度精细化贸易分工

  • 贸易分工能让优势技术优势生产要素得到更多的应用,最终带来更多的产量最高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所有人都能享受更高的经济福利!---- 这就是“贸易的利益
  • 究其本质,贸易利益又是通过竞争和淘汰实现的!---- 只有淘汰低效企业、只留下最强企业包揽市场,人们才能普遍享受到最优质、最便宜的产品!

2)通过正规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我们能得到如下启示

  1. 现代国家,一定要摒弃什么都要自己造”的愚见,老老实实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体系;
  2. 闭关...国、闭门造车”只会让国民跟世界一流产品绝缘,经济福利遭受永久性的损失
  3. 铭记:关键问题不是“你能【生产】什么”,而是“你能【买到】什么”
  4. 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一国必须主动拿出自己相对最有优势的产业参与分工,否则一定会被别国“教做人”---- 最终,只有“顺应天赋、扬长避短”,才能“事半功倍”!

这一篇,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一国该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如何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目录>**************

一、“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

----“相对成本最小”的生产者,将获得“比较优势”;

二、传统“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禀赋(先天资源存量)

  1. 基本原理:【更多地】使用【低价要素】的产业,将获得“比较优势”
  2. 全球要素禀赋的三极分布:劳动、资本、资源
  3. 顺应资源天赋: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将使经济发展【事半功倍】
  • 案例1:错误例:1949年~的中国:逆天赋发展重工业 + 抗拒全世界
  • 案例2:成功例:1868年~的日本:顺应天赋发展轻工业 + 融入世界

三、其他“比较优势”

  1. 领先的“科学 / 技术”
  2.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3. 当地市场“特需”(即:所谓“中国特色”)
  • 案例3:(基建/国家特需)“港珠澳大桥”
  • 案例4:(年轻人口特需)王者农药、支付宝、微信公众号等

四、综合案例:扶不起的“东北振兴”---- 丧失比较优势,怎么扶也没有用

  1. 初期优势:庞大的资本积累、重金投入 ---- 后被某联洗劫一空;
  2. 中期优势:庞大的国家投资/补贴 ---- 随改ge开放而消失;
  3. 地理优势:改革开放后,在【自由竞争】中被“打回原形”

**************<正文开始>************

一、“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是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决定一国将在贸易中承担什么角色的关键

还是让我们用上一篇中:“一个村子内部,该如何进行贸易分工”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参考:贸易1:“贸易带来利益”的基本原理:关键不是你能生产什么,而是你能买到什么

如上一篇所说:通过贸易分工,全村的总生产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这就是“贸易利益”)

而这一次,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几个细节:

细节1:为什么耕地要交给农民包办?而不是裁缝、或者铁匠?

  • ---- 答案是:这取决于“相对成本(机会成本)”---- 谁的生产成本最小,就交给谁做!
  • 如下图:为了【增加1单位耕地】,各家人所需【付出的代价(=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
  • 农民每增加1单位耕地只会挤占0.5单位的其他产出 ---- 其代价机会成本)最小!
  • 总产量 = 总资源(劳动力:固定)/ 生产成本 ---- 成本最小化后,全村将得到最大的产出
  • ---- 因此,将农活全部交由农民包办,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同样道理,通过对比“机会成本”,全村各产业的分工,也都可以敲定了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1:“相对成本最小”的生产者,将获得“比较优势”;

启示2:而赢得比较优势的生产者,将【包办】该产业的全部生产!

 

接下来,让我们看细节2:在【绝对生产力】方面,神仙【所有领域】都是全村最高的!

然而就算如此,其他村民也绝非一无是处!---- 通过计算【相对成本】,他们还是能找到自己【相对来说】最最处于优势的产业,最终通过贸易分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到:

启示3:“比较优势”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概念;

启示4:哪怕是【绝对值上】属于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相对来说】处于优势的产业,并很好地参加国际贸易分工!

 

以上,就是“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

根据实际经验,一国可以获得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二、传统“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禀赋(先天资源存量)

 

最典型的“比较优势”,当属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 即:先天资源存量

比如:亚洲拥有更丰富的劳动力;中东拥有更丰富的资源;而美国日本则拥有更丰富的资本

注意:这里的“更丰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不是资源的【绝对存量】,而是某项资源在该国总资源中的占比!

1、基本原理:【更多地】使用【低价要素】的产业,将获得“比较优势”

资本2:我们的工资,到底取决于什么? ---- 【人均资本】X【技术水平】所说:

  • 任何东西的【价格】往往都取决于供求关系,或者说是“相对稀缺度”:
  • ---- 越是稀缺的东西价格,而越是过剩的东西则价格越低;

因此,劳动力富足,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价格(工资)更便宜

(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劳动密集型国家”,比如:中国)

反之:资本富足,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资本价格(利润)更便宜

(这样的国家,被称为“资本密集型国家”,比如:美国)

与此同时,产业】其实也分为主要使用人工劳动密集型,以及主要使用机械资本密集型

那么,劳动密集型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分别在哪个【产业】更占优呢?

---- 评价标准,还是看“谁成本更便宜”~ 如下图所示:

显而易见:

  •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劳动密集型国家生产的话,成本更低,有竞争优势
  • 反之亦然:资本密集型国家,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时候,成本更低,更有竞争优势
  • ---- 即:【更多地】使用【本国低价要素】的产业,将获得“比较优势”

2、全球要素禀赋的“三极分布”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一国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都将逐渐向“比较优势行业集中

最终形成了当今“全球要素禀赋三极分布”的格局:

  • 1)劳动密集型产业:各级制造业 ---- 主要都在亚洲;
  • 2)资本密集型产业:科技、金融等 ---- 主要在美国和欧洲;
  • 3)资源密集型产业:石油、农业等 ---- 主要在拉美、中东、澳洲;
如此的产业结构分布,都是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3、顺应资源天赋、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将使经济发展【事半功倍】

诗经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个理智的人,显然应该扬长避短、顺应天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比如:当1949年New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国的资源禀赋可以归结为:

  • 1)劳动力:极大丰富 ---- 当时的总人口,已追平英美日法德苏这世界主要6国【总和】
  • 2)而资本:极其匮乏 ----“一盒火柴都造不了”,同时教师专家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显而易见:

按当年的天赋,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型产业(即轻工业:粮油、服装、日用品等);

1)这些才是人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东西!

---- 在那个普遍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不优先生产吃穿?那人们活着到底是为了啥?......

2)轻工业品内需巨大、投资收益很高,能快速收回成本,加快下一轮新投资 ---- 良性循环!

3)如前文所述,顺应天赋的轻工业,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

  • ---- 满足国内基本需求的同时,中国轻工业可以快速参与国际贸易出口创汇
  • 宝贵的外汇,则能帮我国快速换取当时最最紧缺资本 ---- 机械设备技术人力资本;
  • 外部资本先进技术的引入,又能使国内生产力成倍提高、加速内生资本积累
  • ---- 最终又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
实际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正是拜上述正确做法所赐:
参考:饭统戴老板《1999,中美逆转的48小时》
“…(加入WTO)这里面,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他们或是在东莞的工厂里打工攒钱,或是在昆山的仓库里跟踪订单,或是在省际的高速上驾车运货,或是在深圳的写字楼里熬夜加班……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勤奋、坚韧、智慧、磨难串联在一起,就是中国奇迹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大幅加速;底层人民收入快速提高贫富差距缩小
---- 真心全是正向循环!还是那句话:顺应天赋,事半功倍!

而很可惜,1949年后实际采取的政策,几乎和上述180°完全相反…...

案例1:错误例:1949年~的中国:逆天赋发展重工业 + 抗拒全世界

1、【逆天赋】发展【最不适合的重工业】

1)重工业挤占了【民生产业】资本配套人为加剧缺衣少食的现象:

2)逆天赋的重工业毫无国际竞争力投资回报极低事倍功半

  • 当年硬头皮发展的重工业,很多都是军工:除了国家采购外,并无真正市场 ---- 投资收益率低、回本难,阻碍了再投资资本的进一步积累;
  • 闭门造车造出来的重工业产品,不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 ---- 根本无法出口创汇,白白葬送了通过出口轻工业品快速致富的良机
  • 而没有出口创汇,就难以进口世界最先进技术和设备 ---- 与世界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 ---- 典型的恶性循环事倍功半

3)在其他“溢出效应”方面,也完全是帮了倒忙

  • 重工业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因此全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仍然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是只能在农村无所事事,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被大幅拖累,农村地区常年保持着封建时代的愚昧

2、错误的人口政策:倒行逆施【鼓励多生】......

整个《人口篇》就在叙述这个道理:人口增速过快,将会阻碍资本积累拖累经济发展

时任北大校长马寅初在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详细论述了具体原因:

马寅初耶鲁大学经济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1914)中国第一批留洋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个经济学主任教授 → 后任北大校长

《新人口论》摘要如下:

“不听北大校长言,吃亏在眼前”...
3、闭关...国2.0、闭门造车,敌视全世界
除某联外,与国际交流几乎断绝;Main Leaders都没怎么出过国,对欧美的富强一无所知; 与全球主流逆向而行、相互敌视,自行断送了贸易利益; 同时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而欧美都是“邪门歪道”、“注定灭亡”---- 当年嘲笑“外国人都是蛮夷!离开中国茶叶和大黄,就会便秘而死”的清朝人的故事还历历在目...
参考:贸易1:“贸易带来利益”的基本原理:关键不是你能生产什么,而是你能买到什么
最终,自绝于世界,那么下场注定只能是... 后来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逐渐回归正轨。但从49年算起,已白白浪费了30年时间。若1949年就按改革开放之后的方法来做,那我国的发展会快多少倍?现在早已是世界第一了...

参照物二战中战败的日本,通过正确的发展方式仅仅过了23年,就成为世界第二
---- 不但轻工业发达、人民吃饱穿暖,就连重工业都已世界闻名:日本第一辆新干线1964年投入使用,210km/h的运营时速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被誉为“梦幻超级特快列车”;同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日本又一次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耀眼明星
参考:资本8:看懂“中等收入陷阱”---- 马克思做梦也无法想象的“世界大同”

案例2:成功例:1868年~的日本:顺应天赋优先发展轻工业、融入世界

参考:经济史0:列强强大的真正原因:工业革命 ---- 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与49年的闭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

1、毫无自恃、虚心求教、积极融入世界,时刻保持国际视野:

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仅3年,日本就派出著名的“岩仓使节团”,遍历欧洲、中国,和美国。与之同行的,还有伊藤博文为首的50名新一代国家精英和50名年轻留学生。期间还得到了包括德国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等国家元首的亲自接见;

在2年的行程中,使节团成员深入考察了西欧列强的光与影。在深切感受日本必须变革的同时,他们也理性地思考着:在那么多列强中,日本到底该借鉴哪一种发展模式呢?最终:

  • 政Z上日本采用了英国的君主立宪 + 议会皿煮制度
  • 司法上日本主要借鉴德国和法国,建立了现代化的民法体系和商业法规
  • 教育上日本更是感受到了旧老师中国与西方大学之间的明显差距,必须兴办西学振兴教育 ---- 于是有了7所帝国大学的建立。而福泽谕吉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

最后,哪怕在岩仓使团归国后,日本仍时刻保持着国际视野:借鉴“世博会”,定期召开“国内劝业博览会”,紧盯时代最前沿的技术、持续激发日本企业家和工匠们创业创新的动力

受西方“世博会”启发,日本从1877年开始定期召开“国内劝业博览会”---- 第1届博览会陈列了农业、园艺和机械等6个领域的8.4万件展品,在102天的会期内,参观者的规模多达45万人,盛况空前;

2、优先发展顺应天赋轻工业、获得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创汇

3、遵守规则、平等贸易,用外汇换取急需的尖端设备科技,进一步加速发展;

关于这两点:《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一文中,是这么记录的:

  • ... 尤其是自明治19年1886年)起的3年间,兴起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其中景象最繁盛的当属纺织业和缫丝业等【轻工业】领域
  • 民营的大阪纺织公司引进了多台英国产最新型的走锭纺纱机,用蒸汽机车带动纺纱机运转,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 而且企业以低薪雇佣那些在松方通货紧缩政策下破产的农民子女,使其长时间连续工作,因此生产出了极为廉价的棉纱
  • 看到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多的纺织和缫丝公司纷纷成立;
  • 结果是棉纱生丝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出口到了明治时代中期,轻工业领域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就这样,短短20多年间,日本便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及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如图: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明显有两个加速点
1)1854年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结束闭关SUO国
2)187X年明治维新,进一步开放、融入世界
---- 而同一时期,闭关SUO国清朝,几乎毫无进步
---- 再一次地:如果中国1949年就开始这么搞,早就是世界第一

简单总结:上面两个案例告诉我们:

1、作为现代人,每个人都必须有自知之明

  • 认清自己的斤两、认清自己在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像“大Jump进超英赶美”之类的,都是典型的毫无自知之明傻X行为 ---- 不但对自己无知,更是对世界、对科学无知
  • 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刻警惕,才能防止重蹈覆辙;

2、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只有顺应天赋、扬长避短,才能事半功倍

3、每个人都应该谨慎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和后果

  • 无论是“毕业生选工作”,还是“企业家选创业方向”----“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选错,对应的苦果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吞;
  • .........................................

三、其他“比较优势”

1、领先的“科学 / 技术”:

1)文首“一个村子之间如何分工”的例子,就是“生产技术优势”的体现

---- 回忆:在那个例子中,“比较优势”体现为“机会成本更低(放弃的其他产出更少)”

2)“技术比较优势”的原理启发我们:

  • 打杂的活,就让助理去做;而只有尖端工作,才让教授去做”---- 合理分工,效率更高!
  • 这也是“技术落后国很难超越“老师”另一个原因 ---- 已经掌握现成技术的“老师”,新投产的“机会成本”为零;而尚未掌握技术的落后国,必须投入大量研发(机会)成本。

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 离“客户聚集地”更近:比如:开在大居民区旁的加油站、富人小区楼下的宠物店等;
  • 离“交通枢纽”更进:典型就是上海:长江入海口 + 国际港口,货运成本很低;
  • 地缘政治 / 历史因素:香港、新加坡等(该经验无法复制)

3、当地市场“特需”(即:所谓“中国特色”):

1)基建:国家特需 ---- 不计效率、不受监DU的ZF投资:《厉害了我的锅》

厉害了我的锅》这部电影,曾一度引起巨大的热度,彬老湿出于好奇心也大致看了一下 ---- 基本上,全片都是围绕中国的优势产业“基建”来说的:

  • 长达XXX公里的跨海大桥、两岸同时推进 ---- 结果最终接合时的误差,好像是只有2厘米;
  • ---- 毫无疑问,光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基建确实是“厉害了”
  • ---- 别说“相对优势”了,很可能已经是“绝对优势”:除中国外,全球无人能及。

然而,你我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

  • 为什么唯独中国的基建这么厉害、老外都比不过?
  • 外国早就可以送宇航员上月球了,为嘛区区一座大桥都造不好?
  • 全球前十大跨海大桥中,中国占了一半;而从总桥长来看,中国的跨海大桥据说超过了全球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 ---- 外国为什么不像中国那样爱造桥呢?

答案也很简单:

i)外国是【真- 皿煮社会】----

  • 所有的政F 财Z 支出,都要制定严格的预算案、并经过【真 - 人民D表】投PIAO审批。如果D表不同意,外国宁愿让政F 关门,也绝不乱花一分钱!(这事情前几年美国经常发生)
  • 在强大的舆LUN监DU下,外国政F 的投资项目,基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必要性论证后的高效、利民项目
  • 因此,像中国这种动不动就花费1,000亿以上的跨海大桥,在外国能通过预算吗?
  • 面对【真 - 人民D表】的尖锐质疑:“这大桥有什么用?一天有几辆车会开?”;“高达1000亿的宝贵资金,应该优先搞教育!搞医疗!”;“我州有个XX项目,经专家测算预计投资回报率是XX%,比你这个破大桥回报高多了!”等等 ---- 你有信心能说服他们吗?
  • “一Belt一Road”项目后期遇到的问题,基本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

ii)中国的很多基建项目,其实效率非常低!

案例3:低效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作为电影《厉害了我的锅》的主角,简直是充满了各项光环:全长近50公里、荣登世界之最,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甚至“现代世界七大奇迹”(英国《卫报》)

然而,港珠澳大桥的投资效率呢?

  • 该大桥建造过程中,预算屡次超标,最后累计总投资额可能高达1,500亿
  • 实际使用率方面:这座“新世界七大奇迹”日通车辆仅相当于一条“二级公路”
  • ---- 综合下来,港珠澳大桥的投资效率,可能只有虎门大桥的1/1600!要552年才能回本!
  • 参考:港珠澳大桥日车流量只有4212车次,只相当于虎门大桥的40分之一

投资额是40倍,而使用率只有1/40 ---- 投资效率可能相差了1600倍
这种要是放在国外… 怕是会被选... 骂死… 下一... 别想再连.......了……
哪个混... 想出来这种低效项目的?!还不如换成40座普通虎门大桥!!简直是浪费!
“谁允许你这么乱花纳税人的钱的??”“你给我滚!我不要你代... 我乱花钱!!!”
…………

 

iii)中国特色:那为什么中国能“在一片鼓掌声中”,大量推进这样的项目呢?

第一:大桥、基建在【GDP统计】中会被【重复计算两次】!

  • 即:建桥的时候算一次(投资I),以后每年收通行费的时候再会算一次(消费C
  • ---- 因此,大桥/基建越是多,地方政F的政绩就更好官员升迁就更快,国家GDP也能蹭蹭蹭地上升;更关键的:这还能让小白国民们认为:哇~ 国家真的厉害了~~~
  • 参考:GDP精读2:GDP的严重缺陷,和被高估了75%的经济成果

第二:在如此巨大的功利诱惑下,显然,会招来“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的【投资I / GDP】占比,以及【政F 支出 / 消费支出】的比值,都明显高于外国

其他还有一些“国家特需”,这里一笔带过:

i)关于5G基站

可能你已经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了 ----

你有觉得,之前的4G速度不够用吗?你听说过,很多地方为了推5G,故意把4G给降速了吗?你怎么看待很多地方为了冲GDP,把(明明还能用)的路一遍一遍重新翻修呢?......

ii)信息OOXX:

…………………..

总之,这技术是真的牛逼…… 面对每天450亿条的庞大信息量,居然还能做到REAL TIME OOXX…… 这技术… 不惊叹真的不行… 这要跟外国人说的话,一定会让他们下巴都惊到地上

每天450亿条信息... 这还是2018年的数据……

对“国家特需”的简单总结:

  • 不受监...、不受限...,不计效... ---- 因此产生“特需”
  • “特殊需求”自然能带来“特殊技术”“特殊优势”
  • 然而由于外国没有同样的需求,这些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玩,难以出口创汇并形成良性循环…

2)互联网行业:年轻人口“特需”---- 对“新事物”的巨大需求

这也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一点 ---- 如果说“事物总有两面性”,那么“年轻人口特需”,可能就是1950年极度错误人口超生政策的、屈指可数的“暂时性”“正面效应”吧……

“特需”成立的背景:互联网行业,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

  • 同样投资这点钱、开发一套软件/游戏,最后卖1个人也是卖、卖1万个人也是卖;
  • ---- 即:新销售一套的边际成本趋近于 0
  • ---- 卖得越多,开发成本就平摊得越薄,公司利润率越高

因此,在年轻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天生获得其他国家无法想象高收益率

  • 1、比如:同样一套游戏在中国的销售量,可能是日本的10~20倍!(毕竟总人口就是10多倍,年轻人比率还更高);而扣去开发费用后,净利润倍数只会更高!
  • 2、年轻人群,本来就更喜欢尝鲜、社交网络更活跃,并且爱跟风攀比
  • ---- 比如:微信、支付宝、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只要是个年轻人,基本都在用;
  • ---- 年轻人往往还会主动推荐给朋友和家长,免费打广告
  • ---- 年轻人更容易在充钱游戏中相互攀比,大量氪金……
  • 3、最后,国内又BLOCK了大部分外国互联网产品,让国内互联网巨头垄断了数倍于外国的巨大市场,赚的盆满钵满(这也是贸易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一下吧:

案例4:王者农药:【仅仅1天】、光靠卖皮肤,就能收入整整【20个亿】!

吐槽1:卖皮肤真的就只是一个卖虚荣心的生意... 画师多画一套动作,让自己的角色看上去跟别人不一样而已… ---- 这一点根本不像外国游戏大作,赚钱的基础是游戏本体,你必须投入大量的成本、通过精良的制作,最终赢得普遍的口碑,才可能赚钱!
吐槽2:类似的“虚荣心产品”:比如“小资代表”星巴克在中国能卖到全球最贵价格、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 背后也是一种“中国特需”

对比:当年火遍全球的《最终幻想7》,全球范围累计销售也才1,260万套

  • 按1套1万日币(650人民币)保守计算,一共大概才82亿人民币……
  • 即:如此经典的大作,哪怕卖遍全球… 结果收入只相当于王者农药【卖4天的皮肤】

更何况,皮肤是可以翻来覆去重复卖的……

  • ---- 只要画师多放几个卖萌妹纸造型吸引眼球,钱就哗哗哗地来了……
  • 而且同一个妹纸,还可以出N个皮肤… 萝莉风、女仆风、御姐风、女王风…… 来来回回刺激虚荣心,持续每天X亿收入不是梦……
  • 看到中国市场如此的赚钱能力,外国游戏同行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 (这也是老特在贸易战中,要求中国OPEN INTERNET的重要原因!)
吐槽3:某种程度上,虚荣心机制也会带来“逆向选择”…… 大家都去做投入低、赚钱快的充钱型手机游戏去了… 没什么人会再静下心开发《最终幻想》、《只狼》那样有文化,有内涵的实力大作… 他们的配套融资恐怕也会很困难… 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黑神话:悟空》一定要坚持住啊…… 另一方面:广电你一定要手下留情…… 别再闹《魔兽争霸》这样的笑话了...... 心智正常的青少年们不想看到长肉的白骨精......

其他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秒杀全球!

1)支付宝 / 电子支付

与王者农药不同,支付宝的技术确实是世界顶峰 ----

  • 就凭“在双11的天量交易下,系统也能毫不紊乱”这一点,就足够外国科技公司咋舌的了;
  • 同时,支付宝开创了科技改善生活良好榜样,引领全球的“无现金社会”潮流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日本虽有各种高科技,90%的人至今仍在使用现金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

i) 电子支付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老年用户接受度(在国外老人比率很高):

  • 他们很难主动接触新事物,从根本上对互联网缺乏需求、更缺乏信任
  • ---- 而日本年轻人比例低,无法像中国那样通过年轻人自发向家里长辈推广

ii) 而没有需求、就没有规模效应,cover不住运营成本 ---- 而这又会公司陷入两难:

  • “要么只能开始收费(而那会进一步降低需求)”;
  • “要么极限压缩研发费用(而那会使服务质量下降,进一步加深不信任,降低需求)”
  • ---- 最终供求两端都会受阻,电子支付自然就难以推广了…
最终,“如何才能在免费服务的同时维持盈利”可能已成为电子支付在国外的第二大瓶颈
之前出席的一个关于阿里巴巴的学会中,日本学者就普遍关心一个问题 ---- 支付宝一直免费服务,那么到底如何获得收入如何维持运营?

2)微信公号 vs 外国博客

  • 作为实际两者都用过的人,微信公号的功能… 真心是牛逼… 不多解释… 牛就一个字…
  • 而日本的博客… 功能感觉还停留在中国2010年前后的水平…
  • ---- 还是那句话,国内巨大的需求,催生(倒逼)出了强大的功能
  • ---- 其他像 抖音 / 快手也是一样的道理。

3)REALTIME BLOCK

  • ---- 如前文所说,简直已建成“真人版1984”,那技术傲冠全球......
最后简短地:
---- 为什么“人口过多附赠的“中国互联网优势”只能说是暂时性的正面效应?
1)首先,不能因为战争能“顺便”刺激经济,就说“战争是好事”---- 同样道理,由错误的人口政策所“附赠”的互联网优势,也并非是合意的
2)其次,如《人口篇》所说,现在的高年轻人比率,就是以后的高老年人比率。在中国人口结构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中,会经过一阵较高老年期 ----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参考:人口7:“人口红利”只是“奴隶主的盛宴”,而对“底层劳工”则是“血泪史”

 

以上,就是几种最主要的“比较优势”

再一次地:只有顺应“比较优势”,才能帮助一国在贸易竞争中胜出

反之,忤逆“比较优势”,则会让一国在惨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别国“教做人”。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综合案例东北振兴


四、综合案例:扶不起的“东北振兴”---- 丧失比较优势,怎么扶也没有用

 

“东北振兴”这个话题已经被聊了好多年了----

虽然国家多次大力投资,但就是“怎么扶也扶不起”,甚至在金融同行中诞生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血泪谈”…… 作为曾经的亚洲第一经济区、作为后来的“共和国长子”,东北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 当我们明白了“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后,就很好理解了:

因为种种原因,东北曾经的三大“比较优势”已丧失殆尽,自然怎么扶都没用了。

1、初期优势:庞大的资本积累、重金投入 ---- 后被某联【洗劫一空】;

“当年的东北到底有多厉害?”---- 你可以搜到很多这样的帖子。简单概括:

1)1945年之前的历任东北统治者(张作霖、日本人),都对东北投入了重金 ---- 特别是日本人,想把东北变成真格的殖民地,因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数十亿日元级)进行建设,并大力发展钢铁、煤炭等各项产业;

2)其中,日本人对长春更是格外用心 ---- 全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欲将其打造成巴黎那样的大都市,并直接命名为“新京”。在日本人的重金投入下,当年的长春拥有好几个亚洲第一

  • 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
  • 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
  • 亚洲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
  • 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如此详尽的城市规划,在当年实属罕见

3)其他方面,当年的东北,还有多个“亚洲第一”:

  • 丰满发电站: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力发电站,1943年的发电能力为22亿度;
  • 铁路网:到了1939年,路线全长已超过一万公里,何止亚洲,直接成为当时世界铁道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 “超特急”列车“亚细亚号”:拥有完备的冷暖房空调系统,速度达到了120公里/时,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的机车;
  • 1945年工业规模:由于中国和日本都在二战中受损严重,偏安一方东北,战后工业规模事实上超越日本本土,成为亚洲第一。

那么,如此庞大的初期资本积累优势,后来是如何丧失的呢?

  • 一句话:1945年,某联占领东北后…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大家请自行去外面搜索。
  • 等到1949年交还回来的时候,据说原本庞大的工业基础早已被搬空 ---- 某联还大言不惭地说“那些都是我们理所应得战利品!
  • 最终,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后,才“意思意思”归还回来一些【原本就属于东北的】设备,并美言为“援建”…… 呵呵哒……

2、中期优势:庞大的国家投资 / 补贴 ---- 随改革开放而消失

1949之后,进入了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

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显然在国家计划投入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政策倾斜

  • 在那个一切都统一安排的年代:其他地区都没有的国家投入和补贴,只有东北有
  • ---- 那这,显然就是中期东北的“比较优势”

那么,这中期优势,东北又是如何丧失的嗯?

  • ---- 很简单,改GE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化了:所有地区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 国家资本投入,不再是东北的特权;其他省份也纷纷招商引资,争抢投资资金

最终在纯市场化的竞争中,东北逐渐败下阵来 ----

3、地理优势:改GE开放后,在【自由竞争】中被“打回原形”

最后,可能也是最本质的原因

1)在1945年之前日治时期(斩获多个亚洲第一时):

  • 当年的东北,作为日本殖民地,主要产业(钢铁煤炭等)除了用于自身建设外,就是定向输出日本(作为日本的资源获得地);而跟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应该基本没有贸易往来(毕竟敌对关系),更不会有产业分工!
  • ---- 可以说,这是一个“定制”的产业结构,无需面对任何外来竞争!
  • ---- 换句话说:当年的东北是“封闭经济”温室中的花朵;

2)而到了1949年收复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 东北不再作为一个“封闭经济区”,而是必须参加全中国范围的贸易分工
  • ---- 那就意味着,东北将面临来自全国各地直接竞争!
  • 而要知道,省与省之间的贸易竞争,往往比国际贸易竞争更激烈!(没有关税、且货币也是统一的 ---- 因此你无法像国际贸易那样,采用关税、汇率等手段,保护自己省份的产业)
  • ---- 即:完全变成了“自由贸易”模型!

3)在“自由贸易”的惨烈竞争中,东北立刻一败涂地失去了“地理优势”

欧洲经济史告诉我们:随着贸易分工的深化财富将不再向“生产地”集中,而是开始向“消费地”集中:---- 哪里离市场更近,哪里才更有利于发展生产运费更低

---- 那么,当年中国最大的市场是哪里?无疑是上海北京吧?

上海显而易见:东北跟上海距离遥远运输费用高昂

  • 在改GE开放后的自由竞争中,上海市场中的东北产品,迅速被江浙沪本地产品取代!
  • ---- 更有甚者,全中国视角来看,其实上海才是地理位置最得天独厚的那一个
  • 对外,是国际港口、是历史外国租借,能吸引全球最先进的外资,汇聚资金和尖端人才;
  • 对内,又是长江出海口,可以走长江水路对内陆大城市(武汉重庆等)运输 ---- 水运成本可比铁路便宜多了!(只要维护船只即可,而不用铺设几万公里的铁路)
  • ---- 因此,在市场化竞争下,更多的新增重工业、轻工业投资,都选择在上海周边落地;而东北的产业,则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北京哪怕是北京,东北离开北京的距离,也远于天津和河北

  • ---- 因此更多理性的企业家,选择离北京更近的地方投资建厂,东北进一步没落……
  • …………
例:上海宝钢的成功,就离不开
1)外资:改革开放后日本人的大力援助,以及
2)地理优势:临近上海这个超大需求地、直通长江运输干道,和国际港口
---- 这两点,都是东北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

  1. 旧时代封闭经济模型下,东北一度拥有三大优势在改GE开放后自由贸易(激烈的全国竞争)中,东北的优势尽数丧失,自然逐渐没落 ---- 这是市场化贸易分工必然结果
  2. 从这层意义上,“东北振兴”天生就是伪命题… ---- 强撑东北工业,就等于违背小孩的天赋,让他去从事他相对不擅长的领域 ---- 那将注定失败
  3. 那么,在当代中国的贸易分工中,东北的相对优势应该是什么呢? ---- 实际上,基本就是“农业” :东北拥有全球少有的肥沃黑土地,能生产高质量的大米;同时,东北大多是平原地带适合机械化大农业 ---- 这两点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就算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南方,往往也只有小碎田,只能手工劳作,效率较低);

从东北的例子案例中,我们还能得出下述启示

1)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

  •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从劳动密集型转型成了资本密集型,故工业不断衰落;参考:经济史0
  • 拉美国家 / 俄罗斯:最后都被迫转型资源密集型,而工业不断衰落;参考:贸易5
  • ---- 东北的例子与他们并无二致,可以说,就是在激烈竞争中,被迫“洗了天赋”...

2)到底哪个行业能获得比较优势,不光取决于你、更【取决于你的对手!】

  • ----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有思维定式!不要被“昔日的荣光”蒙蔽;
  • 取而代之,必须时刻审视全局顺应时代的潮流,该转型时,就得转型!
  • 再一次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尾声:

“顺应天赋、扬长避短”,才能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

---- 如此简单、如此符合常识的道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明白呢?

  • 太多因“逆天赋”发展而失败的例子放在眼前;
  • 太多“拔苗助长”没有好结果的例子放在眼前……
  • 若不反思历史、不从中学习教训,那么历史就一定会重演 ---- 这可是我们常对日本人说的

最后,摘录一段书评,希望我们能够铭记…

这位同志口碑据说不哪能... 但多少总会说出一些真话...

1)不要拔苗助长去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

  • 过去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快速追赶发达国家,不顾要素禀赋结构的实际情况,拔苗助长去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
  • 比如说在资本很短缺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大规模的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些产业看起来很先进,技术也很好,实际的结果是发展起来的产业没有竞争力要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2)建国后中国照搬某联优先推行重工业发展,希望早日赶英超美。而这一战略和当时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相矛盾,因此发展及其困难

3)由于城市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资本密集,吸纳的劳动力很少,大量城市居民没有工作,成为社会稳定的威胁

  • 政府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子女的就业并给予各种补贴,为了防止农民进城抢夺就业机会享受补贴,因此实行了城乡隔绝的户籍政策。
  • 到后期还发动城市青年上山下乡,也是为了缓解城市严峻的就业压力。

4)作者还举了例子,认为德国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成功,就是因为德国本身就是资本富裕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重工业政策符合其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

  • 中国和印度则资本稀缺,优先发展重工业违背了这一准则,因此最终失败
  • 同理,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和印度也相继失败
  • ........................

然而,看看最近的新闻:......

---- 这一次,又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 这,也许就是我们必须学习正规经济学理论的原因…….
参考:贸易3:中国芯片的“技术追赶”之路?----“天时地利”齐备,唯缺“人和”

~Fin~


附:《贸易篇》总目录